景戈白塔巍峨壮观的景戈白塔,位于耿马县城京云民族中学候山顶,始建于清乾隆43年1778年,至今已有228年的历史。据史料记载,乾隆年间,中缅边界战争不断,双方军队集结滚弄江畔,相持不下。耿马十四世土司罕朝瑗决心化干戈为玉帛,他一方面乘担了各路军饷,护卫边界,另一方面从中斡旋,使双方驻军撤离,结成了友好邻邦。罕朝瑗便在土司衙门东南山岗的景戈佛寺旁修建了景戈白塔,竖碑铭文,永志中缅友好,并指定每年泼水节后逢丁或壬的日子为赶摆赕白塔的日子。赶白塔期间,四方各族群众纷至沓来,扶老携幼,聚会白塔之旁。青壮年以村寨为单位,擂响象角鼓,围绕白塔起舞。善男信女们在白塔祭棚前点香敬供,四周摊位上摆满各类特色小吃,香气溢人。熙熙攘攘,热闹非凡。1988年耿马大地震使白塔上部毁坏,仅剩塔基,经1992年重修的白塔,形似原状。塔基呈六边形,边长25米象征佛祖的主塔高303米,与周围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座副塔簇拥成群。附设有蹲狮、踏步、走廊、佛龛即各种浮雕彩绘,主塔座下六面都有上下两层佛龛,显得洁白璀璨,气势恢宏。塔南的两尊麒麟,首啸天,好似白塔护神。立身塔下放眼望去,田园村舍、山水城郭和县城全貌尽收眼底。
历史文化
耿马城里看头的就是这景戈白塔了,这塔颇有些来历。公元1473年的早春,两位披着黄袈裟的佛爷,和四个傣族商人,从缅甸向耿马一路跋涉,沿途所经过的村寨,傣族人纷纷出门跪迎,双手捧上清水,食物瓜果和银两。这行人餐风宿露,却容光焕发,因为他们挑着的是个重达二十多斤的石佛和贝叶经。小乘佛教的种子一路播种,来到耿马,土司用大礼迎接石佛,占卜将它迎进洼弄景戈佛寺,并在寺旁建起了景戈石塔,这就是临沧市之塔——景戈白塔的前世。1778年,另一位耿马土司,巧施外交手段,平定了中缅边境的长年烽火,在景戈石塔的原址上修建了巍峨壮丽的景戈白塔,塔高30多米,刺破云天,从此成为,后无来者的临沧大塔。缅甸和德宏的“18土司”纷纷赶来朝贺,带来了“白象舞”和“马鹿舞”。在盛大的庆典上,土司定下,每年泼水节的逢“丁”或逢“壬”日为赶摆赕塔日。从此,赶白塔,成了耿马傣家人的礼佛盛事。如果说采花是泼水节的前奏,赶白塔就是它的尾声了。赶过白塔,就意味着今年的泼水节结束了,傣家人就将投入春耕生产中去。赶白塔这天。很早,傣家人就陆续出发了。有一身黑衣黑包头的老波涛,有腰肢细细的,发髻上垂着一串花珠的小卟哨,还有穿着花统裙的小姑娘,披着金黄袈裟的僧侣,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耿马县城东南的山岗,向心中的圣洁之地——景戈白塔涌去。小沧江边走边研究,w什么小卟哨的腰身都这样窈窕?燕mm把小蛮腰扭得风生水起,两眼不停的向他发射利箭,但小沧江毫不接招。老芋头则大拍傣家风情,逗得一个可爱的小妹妹一路咯咯咯,笑声象景戈白塔的铜铃一样清脆悦耳。眼前的景戈白塔,是1991年地震后重建的。主塔高30米,象征着佛主的通天之躯。据说佛祖涅槃,化为13颗“舍利子”,所以景戈塔分大小13座。周围的12座附塔,象征着12大弟子。主副塔的塔身都是砖石结构,塔顶的尖帽都由合金加工精制而成,外涂金箔,在阳光下璀璨夺目,佛光四射。塔南两尊哮天麒麟,是佛主的守卫兼坐骑。主塔周围团团坐着12个佛像,有如来,有观音,有弥勒佛,和9尊金刚罗汉。或慈眉善目,或面如满月,或乐不可支,或嗔笑或深思。佛像们注视着眼前敲锣打鼓,泼水祝福的人山人海,肯定佛心大大的欢喜。拜佛赕塔之前,傣族妇女们聚在树林里梳妆打扮,好用美好的面容去见佛。然后,才恭恭敬敬的在塔前摆上自家的小篾桌,虔诚的点燃蜡条,敬上麻花、象耳朵、水果等食品赕佛赕塔。再将有6或8的“功德钱”投进功德箱里,深深叩拜,塔前一地都是此起彼伏的叩头人,老人、小孩、男男女女,外地人。长老和佛爷一一为信徒们摩顶祝福,用竹棍在信徒们的小篾桌上轻轻敲打,代替佛祖收下傣家人的赕。佛堂执事敲着一只铜制小硭,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化缘,我也将16块钱装进他的功德箱里,这样,佛祖就能从佛爷们诵经的声音里,听见一位外乡人的祈福,并将赐福于她了。
风土人情
请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旺季门票:5元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8:00-18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